男女主人公叫王安崇祯的小说《我堂弟是崇祯?》,主要讲述了:箭矢稀稀拉拉却前仆后继的钻入人群,像是春雨前的预兆收,精准的收割着冲击在前者的性命;而刀盾手开始向前推进,一边用盾牌抵挡着涌动的人群,一边冲孔用手中短刀砍杀意图反抗的人;而紧密的盾牌缝隙中,挂着红色缨…
《我堂弟是崇祯?》免费试读第四十四章 惨剧
箭矢稀稀拉拉却前仆后继的钻入人群,像是春雨前的预兆收,精准的收割着冲击在前者的性命;
而刀盾手开始向前推进,一边用盾牌抵挡着涌动的人群,一边冲孔用手中短刀砍杀意图反抗的人;
而紧密的盾牌缝隙中,挂着红色缨子的锐利枪头不断捅刺、收回再捅刺!
府衙门前混乱的人群不断发出歇斯底里的吼叫与临死前的哭嚎,鲜血冒着热气喷涌到半空,留下一股飘散的热气,随即落在人的身上,引起一阵更加癫狂的嘶喊。
有人在向前冲,更多的人在后退。
像一群遭遇虎狼的羊,没头没脑的互相推搡、拥挤,甚至是大打出手。
无数人被推倒在地,紧接着被踩上无数只脚,肋骨、腿骨、臂骨甚至是颈椎被踩断的“咔嚓”声起此彼伏,只是混在一片嚎叫声中便弱不可闻。
“李永贞,你干的好事!”府衙内,魏忠贤急急忙忙的冲到门口,不由分说便是一个巴掌拍了过去。
李永贞不敢躲,结结实实的挨了这一巴掌。
“厂……厂公,奴婢也不知道这些刁民这么不禁吓,请厂公治罪!”李永贞有些委屈的道。
魏忠贤气急败坏道:“若是激起民变,皇爷那里如何交代!”
说罢,魏忠贤冲到门外,大声呼喊着让东厂番役们停止弹压,李永贞也慌忙示意墙头上的弓箭手停止射击。
然而东厂这边停止了屠戮,灶户们反倒越来越多的开始冲击府衙防线。
人群中有人嘶喊鼓动着,“乡亲们,朝廷不让咱活咱也不让朝廷好过!”
“冲呀!杀狗官,博生路!”
“手刃魏阉,救出寇青天!”
魏忠贤看着开始冲击的人群脸色铁青,“姥姥的,咱家不杀你们,你们反倒要杀咱!”
番役们才被制止对暴民动手,此时只能依靠三十名刀盾手拼死抵抗人群的冲击,阵线瞬间便岌岌可危起来。
李永贞心急道:“厂公,不能让儿郎们束手待毙啊!”
“这群死囊求的诚心找死不如成全了他们,要是皇爷怪罪下来,都有奴婢一力承当了!”
“再动手局势越发的不可收拾,那才是真的中了对方的计!”魏忠贤老谋深算,如何看不出人群正在被别有用心之辈煽动。
如今场面已然见血,要是继续弹压非要演变成一场不死不休的混战。
就凭东厂的这些番役,想要杀光这么多暴民显然不可能。
反过来,发了癫的灶户们一股脑杀进府衙,要了魏忠贤性命倒是可能更大。
他魏忠贤倒是死不足惜,只是那样一来,大名鼎鼎的东厂提督魏忠贤,外加百余名番役死在苏州,甚至连苏州府衙也很有可能被暴民一把火烧掉,这将是震惊朝野的大事。
到时候朝廷不想追究都不行,不难想象大军将会进驻苏州,厂卫将在整个苏州府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民变。
正在魏忠贤火烧眉毛,形式间不容发之时。
远处响起“轰轰轰”的人马跑动声、甲胄碰撞声,街道上掀起的烟尘向着府衙前街弥漫而来。
魏忠贤又喜又怒,顺着府衙前街望去,如林长枪如同一股洪流正快速向着府衙进发。
“太仓卫的丘八现在才来!”李永贞嘴里骂着,脸上却是劫后余生的欢喜。
巨大的动静同样也引起了暴民的注意,人群不断响起绝望的呼喊。
“官兵来了,我们都要死在这儿!”
“官兵剿匪了,我不是匪啊!”
“快逃,官兵要割了咱的脑袋领赏!”
“这他娘的怎么回事,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
冲击府衙的暴民开始退却,人群就像是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寻找着街道上的每一个可以逃窜的巷口。
魏忠贤拍了把李永贞的后脑勺,骂道:“还不赶紧安民?记住皇爷的交代,一个字儿都不许说错!”
“是是是,厂公您就放心吧!”李永贞冲到番役中间,招呼道:“儿郎们,跟着咱家宣旨!”
“诸位乡亲莫要中了奸人挑唆,官兵不是来对付你们的!只要你们停止冲击府衙,咱家可以保证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
李永贞的话很快便被慌乱嚎叫的人群所淹没,好在百余名番役早有准备,李永贞说一句,他们便跟着齐声呼喊一句。
虽然场面混乱依旧,但百余人的齐声呼喊还是渐渐传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
慢慢的开始有人停住脚步,慌乱狐疑的看向府衙前的番役。
然而人群中又有人开始鼓动,“大家别被这些狗太监骗了,他们这是想骗住咱们,好一网打尽!”
人群再次开始慌乱的四散奔逃,气的魏忠贤咬牙切齿。
好在这个时候,太仓卫的官兵已经堵住了前街的路口,并且开始从两翼向着府衙前的暴民包围而来。
少量骑兵则利用速度优势,开始顺着绕道将可供逃跑的街巷全部封堵。
这些灶户们本来就没想着跟官府干仗,只是忽然见了血又有人不断地在耳边告诉他们,不反抗就只能等死之类的话,这才顺着人流行动罢了。
要是仍旧顺着大路一股脑往前涌,或许还能身不由己的冲击太仓卫军阵,但是被堵在狭窄小巷,便只能乖乖的倒退回去。
而府衙前街的灶户们,在人群中的呼喊下,正要鼓足勇气准备夺路而逃,冲击军阵之时,百余人混合的声音顿时响起。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念民生之多艰,江南灶户谋生之不易,特令两淮盐、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即日将正盐工本银,由每引支米一石改为支银一两,余盐则可支银二两,州县有米则可支米二石。”
“另,若民间商贩持有盐引且价高者,灶丁可自行贩卖余盐,钦此!”
此言一出,上万民灶户都是不敢置信的发出喧哗声。
“这……该不是皇帝骗咱们得吧!”
“正盐改支银子了,还是足足一两!”
“我没听错吧,余盐一引二两?甚至还可以换两石米?”
“这不可能,朝廷怎么会这么好心!”
小说《我堂弟是崇祯?》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