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歷史小說的你,有沒有讀過這本《扶蘇自殺後,我攜劍聖進宮殺貪官》?作者“夏山河”以獨特的文筆塑造了一個鮮活的趙凌形象,小說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簡短的語句就能渲染出緊張的氣氛。本書目前連載中,最新章節第80章:你管這叫商人,趕快加入書架吧!
一、作品簡介
男女主人公叫趙凌的小說《扶蘇自殺後,我攜劍聖進宮殺貪官》是網絡作者夏山河寫的一本書。主要講述了:蓋聶、張良等人走進寢宮殿內,一眼便看到了那一尊青銅棺。裡面躺著的便是滅了他們國家的秦始皇嬴政。趙凌朝青銅棺那方又拜了三拜,這才跪坐在下方。若是在遇到趙凌之前,蓋聶等人得知嬴政死訊,當浮一大白,直呼快哉……
二、書友評論
三、作品賞析
蓋聶、張良等人走進寢宮殿內,一眼便看到了那一尊青銅棺。
裡面躺著的便是滅了他們國家的秦始皇嬴政。
趙凌朝青銅棺那方又拜了三拜,這才跪坐在下方。
若是在遇到趙凌之前,蓋聶等人得知嬴政死訊,當浮一大白,直呼快哉。
趙凌還在三川郡時,早就與他們各種爭辯,講秦皇之功績,談戰國之紛爭,甚至從商周談至今世。
始皇帝雖滅六國,但也終止了兩百多年的戰亂,使百姓不在流離失所。
始皇帝駕崩之後,若後繼無人,再起戰亂,那又將是一場亂世。
嬴政對蓋聶、韓信等人來說,雖有滅國之恨,但他們都是心懷大義之輩。
趙凌與他們談古論今,仗著後世之學,憑多出兩千年的見識,將他們一一說服,並許下宏願,要還天下以天平,讓百姓安居樂業,許他們一個盛世繁華。
三川郡在趙凌的治理下有如人間仙境,趙凌也用這種實際行動證明給他們看了,否則他們怎麼可能追隨趙凌?
蓋聶、韓信等人也是朝青銅棺方向深深一拜。
這一拜,眾人情緒複雜萬分。
這一拜,他們放下了滅國之仇,將眼界放往天下,也間接承認了嬴政的功績,亦是表達對趙凌已故父親的尊重和緬懷。
禮畢之後,眾人紛紛席地跪坐。
張良竟開口道:“陛下,子房以為今日陛下衝動了。”
趙凌凝視張良:“子房先生何出此言?”
張良拱了拱手:“陛下既為秦君,當知至孟西白三族實乃大秦砥柱,如今天下正值饑荒之年,三大氏族的勢力盤踞全國,他們屯糧積馬,百姓以他們馬首是瞻,陛下欲治天下,需籠絡之。”
“為張良得罪三大氏族,實為不智。”
“陛下又怎知張良才學可擔任丞相之位?”張良聲音平淡,卻充滿堅決道,“若陛下今日之舉是為收服張良,那大可不必,張良已決心追隨陛下。”
“張良為大秦不曾有建樹,入朝便封相,不僅三大氏族之人不服,軍中將領也會不服。”張良越說越激動,“陛下此舉,失了人心,恐朝堂渙散。”
“張良請陛下收回成命,釋放孟西白三族之臣。”
趙凌在朝堂之上為張良不惜得罪三大氏族,的確讓張良感動,心中更是生出士為知己者死的感覺。
下朝之後,張良冷靜下來,便覺得趙凌做得太過了。
嬴政奮六世之餘烈好不容易統一的天下很有可能就因為趙凌今日舉動滅亡,屆時天下再陷戰亂紛爭,那張良豈不成了天下的罪人?
蕭何與韓信見狀,同樣出言道:“請陛下收回成命,放了孟西白三族之人。”
蕭何更是說道:“蕭何願為說客。”
張良道:“三川學子都是陛下學生,皆有治世之才,張良願親自謝罪,辭去丞相之位,陛下讓張良去治理一縣一郡便可,實不敢擔任丞相之位。”
趙凌沉吟了片刻,起身走到青銅棺前,背對張良等人:“子房,朕如何不知孟西白三族這些年為大秦做的一切?”
“他們說得沒錯,沒三族鼎力相助,大秦走不到今天。”
“他們今日不過是勸諫,朕若是殺了他們,那就會背上冒殺功臣的暴君之名,三大氏族的勢力盤踞全國,更是掌控了當地的糧食和兵馬,饑荒之年,各地災民無數,只要他們願意開倉放糧,那些災民都會忠於他們,軍中也有不少出自三族的老秦人。”
“殺了他們,大秦的根基會動搖,六國貴族的勢力再趁勢而起,天下大亂。”
張良聽趙凌這麼說,沉聲問道:“陛下既然知道後果,今日在朝堂之上又是為何?”
張良心中有所猜測,此時對趙凌的好感降低了不少,如果趙凌只是為了在他面前做做樣子來博取他的忠心,從而鬧出這麼大的動靜,置天下於不顧,那他這戲也做得太過分了。
真是這樣,那隻能說明趙凌這人內心虛偽,且不分輕重,或許他可以是一位博學的好友,但絕不是一位合格的帝王。
他可以治理一郡,卻未必能安撫天下,更不要說之前許諾的清明盛世。
張良想到這裡,已有隱退之心。
“為何?”趙凌慢慢轉過身,冷聲道,“大秦各地饑荒,百姓食不果腹,六國貴族積糧屯兵,三大氏族也不妨多讓,一個個的蠢蠢欲動,始皇帝駕崩的消息一旦傳出咸陽,他們就會反。”
“三大氏族是為大秦立下汗馬功勞,但他們今日一句死諫便要左右朕的決定,今後朕要做的事情還有太多都是他們無法理解的,是不是朕做出一次決定,他們一次死諫,朕就要妥協?”
“朕知三大氏族的力量不可忽視,但朕要的是聽朕話的三大氏族,而不是整日想著為家族謀取利益的氏族。”趙凌盯著張良,“子房你不比自謙,你有為相之大才,朕向來用人不疑,今日所為也不是為了籠絡你。”
“今日若面臨三大氏族的死諫妥協,那朕帶來的三川學子明日怎麼登上朝堂?”趙凌的語氣不容置疑,“今日死諫,明日死諫,真當朕不敢殺他們,朕只是看在列祖列宗的面子上不想殺,否則就不是秋後問斬,而是斬立決了。”
“三大氏族的確乃大秦砥柱,但他們現在忠於的是朕的父皇,如今大軍圍城,他們自然稱朕一聲陛下,子房你信不信,今日朕要是妥協,大軍散去那日,三大氏族會在各地招兵買馬,有人會打著扶蘇的旗幟來反朕。”
“六國殘餘勢力若是造 反,三大氏族的兵馬只會在旁邊看著,甚至跟著他們來打咸陽。”
張良、蕭何等人在三川郡都是待過一段時間的,他們都見過三川郡的繁榮,趙凌治理三川郡時下達的一項項命令在當世之人看來都顯得離經叛道。
正如趙凌所說,今日孟西白三族死諫成功,明日三川學子便登不上朝堂,今後趙凌做得每一項政令都會受到阻礙,朝堂會繼續被三大氏族和貴族世家們掌控。
如此這般,如何才能讓天下百姓都過上三川郡百姓那種生活?
張良原本黯淡的雙目中又有了光,也不再想著隱退了。
這才是他要追隨的那個滿腔熱血,滿腹韜略的皇帝,但他還是起身拱手問道:“不知陛下將如何解決三大氏族的問題?”
趙凌只是笑道:“子房只需按朕所說的去做好了,三大氏族那邊,朕自能妥善處置。”
小說《扶蘇自殺後,我攜劍聖進宮殺貪官》試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