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如果你喜欢阅读科幻末世小说,那么一定不能错过十年沉疴。这本小说由知名作家四二鸣乐创作,以霍长安林曦为主角,讲述了一段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让读者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06983字,快来一探究竟吧!
十年沉疴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霍长安的意志,如同塔基散发的无形力场,沉重地压在营地的每一个人身上。他用一个血淋淋的“必要代价”和一个虚无缥缈的“裂隙之光”,强行将濒临崩溃的团队重新整合起来。开采矿脉、分析数据、加固营房……一切都在他的指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仿佛那场激烈的争吵从未发生过。
但裂痕一旦出现,就不可能真正弥合。
在营地的另一端,一个远离塔基、靠近那片枯萎苗圃的角落,一小撮人正在进行着另一场无声的抗争。领导者是林曦。她没有像霍长安那样发号施令,而是用行动聚集了那些内心同样无法接受“汲能”方案的人。他们之中,有因为恐惧而不敢靠近塔基的年轻人,有在“热病”中失去亲人、对任何牺牲都极度敏感的中年人,还有一个关键人物——老陈。
老陈最终还是选择了林曦。那个被当做“燃料”的年轻程序员曾是他的下属,亲眼目睹其生命信号被榨干的恐怖画面,已经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他无法说服自己,那种冷酷的“回收利用”是正确的。作为一名工程师,他依然相信技术,但他更相信,技术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以人为代价。
他们建立了一个极其简陋的临时研究点。没有精密的仪器,只有一些从废弃设备上拆下来的元器件和老陈私下带来的几样关键工具。他们的研究对象,正是那些被霍长安阵营视为“副产品”的、蕴含着温和能量的白色晶体。
林曦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些晶体并非仅仅是“裂隙之光”的余晖,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完整的、独立的能量形态。它们温和、稳定,与塔基那种狂暴、掠夺性的力量截然不同。
研究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他们没有塔基那样强大的运算力,只能依靠最原始的实验方法:测试、记录、失败、再测试。林曦发挥了她对植物和自然能量的敏锐感知力,她发现,当用某种特定频率的声波——一种类似于蜜蜂振翅的、非常细微的嗡嗡声——去激发晶体时,晶体的光芒会明显增强,其内部的能量也会变得更加活跃。
老陈则根据林曦的发现,负责将这种活跃的能量转化为可用的电能。他用从一个破旧收音机上拆下的线圈和几个二极管,制作了一个简陋的能量转换装置。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在第十八天的黄昏,当他们将一块晶体放入装置,并用一个微型声波发生器对其进行激发时,奇迹发生了。
连接着装置另一端的一颗从废弃头灯上拆下的小小LED灯泡,闪烁了一下,然后,稳定地亮了起来。
那光芒很微弱,只有萤火虫般大小,在巨大的黑暗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但它却瞬间照亮了周围每一个人布满疲惫与灰尘的脸庞。那光芒是干净的,纯粹的,不沾染任何鲜血和罪恶。它不需要汲取任何人的生命,只需要一块石头和正确的“唤醒”方式。
“成功了……”一个年轻女孩喜极而泣,她用手捂住嘴,生怕自己的哭声惊扰了这来之不易的希望火花。
老陈摘下眼镜,用力地擦了擦湿润的眼眶。他作为工程师的骄傲,在这一刻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这才是技术应有的样子——创造,而非毁灭;服务,而非奴役。
林曦看着那点微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将这个小小的装置命名为“微光供能装置”。它虽然微不足道,但却代表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一条与霍长安的“宏伟蓝图”截然不同的、属于普通人的、可持续的道路。
当晚,林曦将这个装置带到了营地的中央广场。那一点微弱而又坚定的光芒,在被塔基的诡异光晕和苔藓帷幔的幽蓝光芒所主导的营地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却又如此引人注目。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那些被迫接受了霍长安方案、内心却充满恐惧与挣扎的摇摆者们,一个接一个地围了过来。他们看着那个稳定发光的小灯泡,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这……这是用那些晶体点亮的?”
“它不需要……不需要‘汲能’?”
“是的,”林曦平静地回答,“它只需要晶体和正确的激发频率。它的能量很小,但它很安全。而且,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晶体,我们就能做出更多、更大的装置,为仪器充电,为我们的帐篷提供照明。”
她的话,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这些早已麻木的人心中。原来,除了向魔鬼献祭,还有另一条路可走。一条更慢、更艰难,但却能让他们保有尊严和良知的路。人群开始骚动,越来越多的人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他们望向林曦的眼神,充满了敬佩与信赖。营地内部,无形中分裂成了两大阵营。
就在这时,霍长安带着他最坚定的几个追随者,从塔基的方向走了过来。他的脸上没有表情,但那冰冷的眼神,却让周围刚刚升腾起的热烈气氛瞬间降温。
他看了一眼那个小小的“微光供能装置”,嘴角勾起一抹几乎无法察觉的、轻蔑的弧度。
“一个不错的玩具,林曦。”他开口了,声音不大,却盖过了所有人的议论,“一个能点亮玩具灯泡的小把戏,在你看来,就能替代塔基的伟力了吗?”
一场决定营地未来的理念对峙,在全体成员面前,正式拉开帷幕。
“它不是玩具,长安。”林曦毫不退让地迎上他的目光,“它是一个证明。证明我们不需要用同伴的生命去换取光明。证明我们有能力,用一种更人道、更可持续的方式活下去。”
“人道?可持续?”霍长安仿佛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你管这个叫可持续?它的功率能做什么?点亮一个灯泡?还是给你的草药箱加个温?而塔基,在付出‘必要代价’后,为我们标定出了整个矿脉的走向!它能抵御整个新界的异常侵蚀!你用一个萤火虫的光,去挑战太阳的威能,你不觉得可笑吗?”
他手中,正握着那枚已经恢复了些许光泽的数据琥珀,它散发出的、那种强大而又危险的气息,与林曦手中那个稳定、温和的晶体灯,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太阳的威能,是以吞噬行星为代价的!”林曦的声音也变得尖锐起来,“而我们,就是那些即将被吞噬的行星!我们追求的不是一瞬间的、足以毁灭一切的‘伟力’,而是能够长久燃烧、温暖每一个人的烛火!”
“烛火?在足以冻死所有人的暴风雪里,你要用一根蜡烛来取暖?”霍长安向前一步,强大的气场压得周围的人不由自主地后退,“我们面临的是生存危机,不是田园牧歌!你告诉我,开采这些晶体有没有风险?地下深处的‘裂隙之光’,会不会在开采过程中引发更剧烈的地质灾变?你这些低效的转化装置,能抵御下一次‘言灵回响’的爆发吗?你能保证,我们不会在享受你这‘人道’的光明时,被更强大的未知力量撕成碎片吗?”
他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发重炮,精准地轰击在林曦方案最薄弱的环节上。那些刚刚动摇的追随者们,脸上的希望之色又渐渐褪去,被更深的忧虑所取代。是啊,这个小灯泡虽然美好,但它真的能保护我们吗?
“我不能保证。”林曦坦然承认,她的诚实让所有人为之一怔,“任何探索都有风险。但我们选择承担哪一种风险。是选择一种我们可以控制、可以理解、即使失败了也对得起良知的风险,还是选择一种将我们的命运交到一座喜怒无常、以我们为食的‘神’手里的风险?”
她环视着众人,目光从一张张犹豫不决的脸上扫过。
“霍长安承诺给你们一个宏伟的、拥有绝对力量的未来。但通往那个未来的桥,是用我们自己的骨头搭建的。今天是他,明天可能就是你,或者我。而我所能提供的,只有一个卑微的、充满不确定的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手去研究,去扩大它的功率,去探索更安全的开采方式。这条路会很慢,会很辛苦,甚至可能会失败。但在这条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有尊严的‘人’,而不是可以被随时牺牲的‘代价’。”
辩论,陷入了僵局。
一边是“实用效率”与“未来希望”的宏伟叙事,它强大、高效,却沾满了鲜血,通往一个未知的、可能是神国也可能是地狱的终点。
另一边是“伦理代价”与“当下生存”的朴素坚守,它弱小、艰难,却干净、温暖,守护着人类最基本的尊严与底线。
幸存者们站在两大阵营之间,他们脸上的表情痛苦而又挣扎。这一次,他们无法再用对死亡的恐惧来麻痹自己。因为林曦,已经用那一点微光,为他们提供了另一个真实存在的选择。
霍长安看着那些动摇的眼神,他知道,纯粹的逻辑和力量,第一次失效了。林曦用最柔软、却也最坚韧的人性,在他的钢铁帝国上,凿开了一道无法忽视的裂缝。
他没有再继续辩论,只是冷冷地看了林曦一眼,然后转身离开。他知道,言语的交锋已经结束,接下来,将是路线的赛跑。他要用塔基更强大的、无可辩驳的“神迹”,来彻底碾碎这点可笑的“萤火虫之光”。
对峙暂时结束,但营地内的空气却比任何时候都更紧张。一道无形的墙,已经将这个小小的群体,彻底分割。一场关于未来、关于人性、关于生存方式的内战,已经箭在弦上。而下一次冲突,将不再是言语,而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