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丰文学
一个好看的小说推荐网站

已完结小说《取死之道》最新章节

小说《取死之道》最近非常火,这本小说的主角许安吴淮人气很高,主要讲述了:许安目前只有支出,没有进账。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他已经花掉了将近一万两白银。不过他倒也没有在意。反正银子早晚都是要花的。他回到河内县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见到高启。从姚之问那里得知,自从他回京之后,高…

已完结小说《取死之道》最新章节

《取死之道》免费试读第五十九章 忙碌的高启

许安目前只有支出,没有进账。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他已经花掉了将近一万两白银。

不过他倒也没有在意。

反正银子早晚都是要花的。

他回到河内县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见到高启。从姚之问那里得知,自从他回京之后,高启便一直都在李家村处理义学的事情。

甚至一次都没有回县城。

尽管李家村距离县城也不过五里的路程。

开办义学的地方,就是李伝开私学的地方。

足有十三间房子。

能够容纳三百余人。

相对于目前的河内县而言,能够上的起学的人家也没有几个。

单是笔墨纸砚,就不是寻常百姓能够负担的起的。

许安的打算,乃是让八岁到十四岁的孩子免费读书,笔墨纸砚都是由义学来承担。

这当然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不过他在官造局里,找了一些工匠,帮他制造铅笔。

有了铅笔之后,教学的成本就能够降下来。

同时他也准备开办一家印书厂。

除了印刷四书五经,史书文集,还会印刷他脑子里的知识。

他在后世,算不上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但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却是有着数百年的差距。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他虽然无法记住全部学过的知识,但是大部分的内容,他还是记得的。

只是可惜,他大学学的乃是历史,所以对于理工科的知识,只到高中的阶段,但即便只到高中,对这个世界也是颠覆性的。远远超越了时代数百年。

毕竟牛顿三定律,可是引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这个时候西方开始逐渐超过东方。

许安来到义学,却见高启正在一个课堂里给小孩子上课。

只不过他讲的,既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史书文集,而是算术。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高启教的乃是乘法口诀。

九九乘法口诀,是华夏古人的智慧结晶,大概发明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荀子》《淮南子》《战国策》等书籍中,可以看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六六三十六”之类的句子。

但当许安看向高启的身后,却是挂着一个大白布,上面写着四行数字,乃是九九乘法表的阿拉伯数字的写法。

包括乘法、等号,都是使用的后世的符号。

许安在给高启展示这些符号的时候,他就显示了极高的兴趣。许安也没想到,作为明初大文学家的高启,竟也痴迷于数学。

但是看着高启身后的白布,许安却在心里想道:“看来得找个时机将黑板造出来。”

毕竟使用白布,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教学效率,都没有多大的帮助。

许安将整个私学逛了一圈,发现只有一个班的学生,总共也就二十人。

“博仁,你何时回的县城?”高启下了课后,便看到了许安。

“学生回来一个多月,却连老师的面都没见到。”许安笑着说道。

其实这段时间,许安也是来过几次义学,但都没有见到高启。因为他到村子里收学生去了。

整个义学,加上高启,其实也就四个人。两个老秀才,一个做饭的厨子。

中午的时候,在学校里管饭。

“哎。乡民无知,哪里懂得读书的重要。”高启忍不住叹息了一声,“我在李家村走遍了人家,也没有一个愿意到义学来读书的。不得已,我只能到其他村子招募学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宋代进士汪洙的诗。但他也只是个豪门,可不是普通的黎民百姓。他的父亲甚至能够带着他去拜见时任县令的王安石,足可见他的非同一般。

而对于黎民百姓,他们想的乃是怎样活下去,而不是活的更好。

哪怕是七八岁的孩子,也已经算是家里的一个劳力了。

高启忙活了大半个月,也才招来了二十个学生。

“我已经给他们都免了束脩。”高启又接着说道,“他们在义学里的一切费用,都由你来承担。”

“学生开办义学,原本就是这样的打算。”许安笑着说道。

高启没有跟许安客气。他晓得许安的手里,有着数万两的银子。而这些学生的花费,对于许安而言,也只是九牛一毛。

“老师,义学里的老师,似乎太少了一些。”

“只有二十个学生,这些老师足够了。”

“现在虽然只有二十个学生,但过了一个月后,就不止这些了,到时候怕是得有上千学生。”许安说道。

“上千学生?”高启闻言,却是一惊。

他为了这二十个学生,可是费尽了唇舌。而许安如今上下嘴唇一动,便能在一个月后招来一千个学生?

但他却不知道,在一个月后就将发生旱灾,而随着旱灾的进行,整个河内县都将陷入饥荒,那个时候,卖儿鬻女也是寻常事。

而当义学不但可以免费读书,还能够包一顿饭,必然会吸引一大批穷苦人家的孩子。

“是的。这段时间,还要烦请老师多多招募些有学识的秀才,比如您在吴中的好友。”许安试探性的说道。

他的目标便是与高启并称为吴中四杰的杨基、徐贲、张羽三人,若是按照正常的历史轨迹,他们都将跟高启一样,被朱元璋诛杀。

许安想要拯救他们的命运,毕竟他们死的太冤枉,而且还是在盛年。

高启闻言,却是眉头一皱。他在吴中的这些朋友,学问自然是有的,但却也都有傲骨,他们怎会愿意到这个小县城里当个教书先生。

“我这封信寄给他们,但也不要抱有希望。我看还是在县里寻些读过书的秀才,毕竟给这些孩子发蒙,也用不着多大的学问。”高启说道。

许安闻言大喜:“如此,便有劳老师了。”

高启也没有再提去王屋山游览的事情,许安便知道他已打算在义学做事了。

其实高启对于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热忱,在许安见到他第一面的时候,便已经觉察出来。

因此许安对于高启的死,更加唏嘘不已。

小说《取死之道》试读结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