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叫許存山朱由檢的熱門小說不正經人推薦大家閱讀,書荒的小夥伴不要錯過,主要講述了:紫禁城。天還未亮,太和殿前的廣場上便已經聚集了文武百官,文臣身穿紫紅色朝服,武將則穿著盔甲,所有人都按品級排列整齊。隨著鼓聲響起,百官們依次進入太和殿站在指定位置,朱由檢坐則在龍椅上,面前是几案上擺放…
《不正經人》免費試讀第18章 閣臣都是人才
紫禁城。
天還未亮,太和殿前的廣場上便已經聚集了文武百官,文臣身穿紫紅色朝服,武將則穿著盔甲,所有人都按品級排列整齊。
隨著鼓聲響起,百官們依次進入太和殿站在指定位置,朱由檢坐則在龍椅上,面前是几案上擺放著幾封奏摺。
隨著內侍宣讀奏摺,百官依次上前,彙報地方,國防,民生等各種問題,諸多官員各抒己見,井然有序,輪流討論。
等到太陽昇起之時,早朝也接近了尾聲,百官們依次退下前往各自的衙署處理事務。
朱由檢則帶五位新晉的內閣輔臣回了乾清宮,這裡才是國家大事真正的商議地點。
“袁崇煥的奏摺,幾個閣臣都看過了吧,現在不光是欠餉問題,還要每年新撥付五十萬兩用來編練五千騎軍。”
袁崇煥的恩師孫承宗是東林黨,當年又曾受過韓爌提攜,在東林看來是妥妥的自己人。
“陛下,袁崇煥雖許諾五年平遼,可若沒有錢糧支持,說是空話也不為過,朝廷當想辦法湊出這筆錢來。”
最先說話的李標,他如今算是坐穩了東林的第三把交椅,此時他和錢龍錫一同站在韓爌身後,而另外兩個閣臣則是另成一排。
“遼東每年的輸餉一百五十萬兩佔九邊軍費的一半,原有餉銀都無法維持,袁崇煥還想再要五十萬兩,戶部是一分錢都拔不出來。”
說話的是來道宗,他內閣次輔的地位僅次於韓爌,對此事持的是反對態度。
錢龍錫看著跟東林唱反調的來道宗就一肚子氣,本以為嘉定伯周奎既然收了錢,這內閣次輔的事便十拿九穩了,誰知竟落到了來道宗身上。
這周奎真是無恥至極,收了錢不辦事不說,還tm不退錢…….
“兵無餉不可戰,軍無糧不足行,陛下既然心繫遼東,當打破常規,改變舊制,內帑每年從全國各地收工商礦稅三百萬兩,只要拿出一半遼東難題自解。”
李標將昨夜商量好的對策直接說了出來,他的意見是動用皇上的私房錢。
朱由檢一陣頭疼,早年他叔叔福王就藩,萬曆爺就掏空了一半內帑,後來又是翻修三大殿,加上哥哥朱由校每日沉迷木匠活,內帑的底子早就花乾淨了,否則他也不至於只給國師拿三十萬兩。
現在宮內的開銷也是勉強維持,還等著秋稅入京解燃眉之急,沒想到先被李標惦記上了。
“不可,遼東缺餉銀就動用內帑,那寧夏缺銀子呢?山西,陝西缺銀子是不是也要陛下開內帑,恐怕到時候連皇宮都得賣了,此例絕不可開。”
周延儒敏銳的注意到了皇上的臉色,立馬跳出來反對,要知道內閣之中他本就和錢龍錫不和,人家還是三位同進退,他除了和來道宗站在一起,也必須抓住皇上。
朱由檢面色一變,他還真沒想到這層,袁崇煥離京前曾和他深談許久,對遼地,建奴的瞭解遠勝他人,否則國師也不會推演此人平遼。
剛才聽聞其難處,想著節省宮中和內庭的吃穿用度,怎麼也要剩下些錢財助其平遼,幸好被周延儒提醒。
此例萬不可開,想到這裡他搖頭道:“神宗祖訓,請開內帑者一律處死,祖宗典章,幾位閣臣可有其他辦法?”
錢龍錫眼神一亮:“陛下,據臣所知遼東軍餉,皮島兩萬兵丁就耗費逾三成,十餘萬遼民龜縮於此不事生產,當裁撤毛文龍部,只留五千水軍牽制建奴即可,其兵轉入山東就食,其民可分至關,寧,錦,三地軍屯,鞏固邊防。”
來道宗:“不可,若無皮島牽制,建奴全力南下,寧錦防線能否守住還未可知,臣以為當全國加遼餉。”
周延儒這時也道:“舊時驛站只傳於大州府間,現卻遍佈全國人員冗餘當裁七成,只留三成驛卒仍可運轉,每年可省銀數十萬兩,足夠袁崇煥練兵。”
幾個閣臣,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頭頭有理,爭論不休,朱由檢也是一陣頭疼,將目光看向首輔韓爌。
韓爌見狀,輕咳一聲:“臣以為,閹黨剛除,工商礦等榷稅為害日久當適當減免,西南戰亂未平,西北近年旱災,遼餉已經徵到七年後不可再加。”
朱由檢聽後卻是懵了,這不加稅還要減稅,朝廷的日子不過了?
韓爌的下一句話卻是圖窮匕見:“朝廷歲入摺合白銀兩千三百萬兩,其中三分之一都作為俸祿發給了各地藩王,若是能少發三成,省下的二百萬兩能幹不少事。”
“不行。”
朱由檢直接拒絕,才登基幾天就對藩王動手只怕靖難再起。
韓爌跪地不起道:“陛下,各地宗藩主脈霸佔良田,河道,林地,礦場,商鋪一個個富的流油,支脈窮困潦倒,遵祖制還不讓他們自己解決生計問題,臣聽聞偏遠支脈甚至有餓死之人,這宗藩變革刻不容緩。”
“韓大人,祖宗之法不可廢。”
來道宗出言反對,甚至同為東林的李標也不贊成現在動藩王。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又吵了起來。
“行,今天就到這吧,改日再議,擺駕欽天監。”
朱由檢揉了揉額頭,心想閣臣們都是人才,能想出這麼多主意,再找國師幫著參謀推演一下,看哪個可行。
而且軍事統計局派往各地的暗探已逐漸返回,國師那邊的摸底大明想必也出了結果,正好過去看看。
此時的欽天監,許存山正和一名身著青色官服的老者一起對欽天監新城區做著規劃,正是徐光啟。
三日前一到京城,許存山便從朱由檢那給他求了一個禮部侍郎的職位加授中祿大夫,只是這個禮部侍郎無須去禮部衙門上班,一直呆在欽天監。
徐光啟年輕時曾跟傳教士學過不少西學,對自然科學算是有一定研究,甚至還給許存山引薦了兩個人,一人名為宋應星,一人名為利瑪竇,宋應星還有些印象,歷史書上他好像搞了本叫《天工開物》的書,至於洋教士則是一點印象沒有。
利瑪竇在宣武門外買了一處宅子,進行傳教活動,偶爾過來幫襯一二,雖然信仰不同,但許存山經常派軍統去幫他維持教會秩序,這傢伙也就從了。
宋應星則是直接負責科技局的具體工作,此人比徐光啟年輕不少,可謂年富力強。
鑑於徐光啟的年紀比想象的大不少,許存山便將他留在自己身邊,而非之前計劃的負責具體工作,相當於參謀顧問。
有了懂技術的文人加入,欽天監的研發實力大幅提升。
小說《不正經人》試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