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丰文学
一个好看的小说推荐网站

带着空间穿越到年代文小说宋知恩全文免费阅读

第8章 机会

宋知恩和张小芳看完演出从文工团回到家的时候,已经过了七点了。

“小宋,你回来啦。看你挺高兴的,要是你喜欢文工团的演出,咱们以后也多去看看。”和张小芳寒暄了几句,刘桂英就拉着宋知恩到饭桌让她坐下,“饭菜我温在锅里了,现在还烫乎着呢,端出来就能吃。”

刘桂英将从锅里端出来的大碗放在了宋知恩面前,一边将烫红的手指捏在耳垂上一边招呼她快趁热吃饭。

今天的晚饭是腊肉焖饭,锅一掀开宋知恩就闻到了腊肉的香气,晶莹的油脂化在了颗粒分明的白米饭上,将其大部分染成了浅黄色,米饭上还盖着层翠绿的青菜,还是特意挑的最中间最鲜嫩的那部分,最上层的是一个金灿灿的双面煎蛋。

宋知恩挖了一勺米饭,发现下面还埋着一层腊肉片。

“小宋啊,要不要冲杯麦乳精喝啊?”

“不用了,英婶儿,我喝水就行。”

宋知恩连忙阻止,本来她就已经提前吃了些东西,这一大碗饭她都不一定能吃完,更别说再来一杯麦乳精了。

刘桂英似乎也知道她不是在客气,也没多说什么,就去给她倒了一搪瓷缸水来。

宋知恩接过,杯子里的热水还升腾着热气,这是她自身的习惯,与原主无关。

宋知恩不喜欢温水,甚至可以说的上是讨厌,半温不热的水她是一口也喝不下的。

穿书之前她平日里都是喝冰水,冬天或者天气转凉的时候是喝微烫一些的水,一口下去胃里都暖了。

刘桂英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件事,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每次给她倒水的时候都不再用以前的凉白开或者是温水了,连家里的暖水壶里都常备着热水。

宋知恩的眼眶被水汽蒸得有些发热,她匆匆地往嘴里送着饭,含糊不清地说了一句:“谢谢英婶儿。”

坐在一旁守着她吃饭的刘桂英也笑着应了一句:“哎。”

过了没几天,宋知恩就发现贺明理和林蓁蓁都知道了徐爱红趁她落单找她麻烦的这件事。

一放学两个人就一起来找她“兴师问罪”了。

宋知恩坐在椅子上,贺明理和林蓁蓁两人一人守着课桌的一边,将她的退路堵得严严实实的,都在等着她的解释。

贺明理的消息来源大概是刘桂英,看来张小芳还是把这件事情“分享”刘桂英了,英婶儿应该是顾忌她的心情才没直接来找她问,而是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她儿子贺明理,让他想办法解决。

而林蓁蓁则是和徐爱红拌嘴的时候,从另一位当事人那里听说的。

“这件事当时已经解决了,我也没吃什么亏,徐爱红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势均力敌,势均力敌。”

“但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你都不知道要和我们说吗?就自己一个人憋着?”

贺明理没那么好说话,根本不吃宋知恩这一套。

“我不是才告诉过你,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定要先和家里人说吗?就不知道长点记性?要是真的有了什么意外怎么办?你能不能多考虑考虑后果!?”

虽说是家里人,但对现在的宋知恩,她还没有产生那么大的归属感,有什么事当然首先想到的不是依靠家人,而是自己一个人想办法解决。

这话她又说不出口,只能回以苦笑。

而贺明理像是才想通了什么,恍然大悟又不可置信地,用带着威胁的语气问道:“你该不会是和我们生分了吧?”

宋知恩父母双亡,又没有其他的直系亲属,现在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儿”。虽然两家常年生活在一起很是亲近,但谁知道宋知恩会不会觉得自己现在是寄人篱下,与他们心生隔阂呢?

“没有没有,你别瞎想。”宋知恩吓了一跳,连忙否认,要是这说法让英婶儿知道了那还了得,而且她虽然一时半刻还不能和贺家像原主一样那么亲密无间,但也是正在一步一步地往好的方向发展。

“你最好是。”贺明理一字一顿地说。

沉默地听着他们对话的林蓁蓁在这时异常认真地开口说道:“徐爱红找你麻烦,是因为我吧?”

宋知恩悚然一惊:救命,怎么连你也不对头了啊!?

“要不然咱们俩还是保持距离吧,这样她应该就不会再盯着你不放了。”

林蓁蓁说出这话似乎下了很大决心。

“蓁蓁,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和徐爱红确实是有矛盾在先,但是她和我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因为你而产生的,更不会因为我们不再交好而消失。”宋知恩抓住林蓁蓁的手,真诚地看着她说道:“在这件事情上你一点错都没有,你甚至在一开始还帮了我大忙。”

宋知恩不想让林蓁蓁生出什么不该有的负罪感。

“不管徐爱红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都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也希望你不要介意,因为我真的很想和你做朋友。”

宋知恩是真心的,抛开别的不谈,林蓁蓁人很好,不会动什么坏心眼,而且和她聊天真的很轻松愉悦,非要说一个词的话,就是十分的有分寸感,和她交朋友让人心情舒畅。

林蓁蓁也不是真的想和她绝交,明显已经被她说动了。

林蓁蓁反握住她的手,郑重地说道:“我会解决好这个麻烦的。”

宋知恩陷入沉思:女主在书里的设定本来是个善良坚强又积极向上的人来着,应该不会被她搞歪……吧?

贺明理和林蓁蓁两人都没有再追究这件事情。

只是贺明理再也没有让宋知恩一个人回去过,如果有别的事情,那他要么是抓着宋知恩一起去,要么是先把她送回去,或者是让英婶儿来接她,搞得宋知恩以为自己是个巨婴,生活不能自理了一样。

林蓁蓁也帮了不少忙,已经和贺明理养成了默契,贺明理无事的时候,她们放学就会在学校一起学习一会儿再回家,贺明理不方便的时候,林蓁蓁就会先和宋知恩回宋家,然后一起看书聊天。

好在军属院不在军区内部,而是在紧挨着军区的一块地上建成的,没有什么严格的审查和规定,只是日常巡逻得勤快些,所以林蓁蓁出入也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那天宋知恩也是因为那地方离军属院算不上远,心里有些底气,才与徐爱红周旋,还刺激她情绪的。

宋知恩带林蓁蓁回家最高兴的是刘桂英。

这可是宋知恩头一回带朋友回家玩。

林蓁蓁第一次来的时候,刘桂英热情地拉着她嘘寒问暖,又问这个又问那个的,简直像是搞背景调查的,好在林蓁蓁也没有不耐,一一都回答了,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父母如何,家中共有几口人等等,事无巨细。

在这场谈话中,宋知恩也意外得知了一些她不知道的新信息。

林蓁蓁有个大她七八岁的哥哥,结了婚之后就搬出去了,现在她是和父母三人住在一起,父亲是钢厂底下附属煤厂里的四级工人,母亲是煤厂食堂里的正式工,是双职工家庭。

她父母还盘算着,要是等高中毕业之后林蓁蓁找不到工作的话,就把她妈的工作让给她。不过林蓁蓁似乎没有接受的打算。

“我妈她打拼一辈子不容易,当初从临时工转正有多辛苦我也是看在眼里的,耗费这么多心血的位子说让出来就让出来,而且我进去了又是临时工,家里的收入会减不少。他们心疼我我是知道的,但我不想这样。我会自己去找工作的,找不到就去下乡当知青,我不怕吃苦。”

宋知恩:女人,你的名字是要强。

宋知恩很佩服林蓁蓁这份心性,要换成是她的话,说不定就接受了。她不想去挑战困难,能过得安逸轻松,就不愿意去选择吃苦。

说实在的,要不是害怕剧情自动修正,她恨不得干脆去争一争工农兵大学的名额,这年头,要是从工农兵大学毕业了,除非自甘堕落,不然以后基本就都不用愁了。

算了算了,不能再想这些有的没的了。她要为了当咸鱼而努力奋斗。

刘桂英对林蓁蓁印象非常不错,每次都非常贴心地给她们两个准备好小零嘴,有的时候还有洗好的水果,搞得林蓁蓁受宠若惊的,都快不好意思再来了。

要是待得晚了,刘桂英还会劝她留下来吃饭,但林蓁蓁总是推拒,刘桂英也不放心让她大晚上的一个人回去,就会让贺明理去送送她,一开始怕被人说闲话,本来是想叫宋知恩也一起去的,但去了一回她就跟英婶儿说晚上吹了凉风不舒服,刘桂英也就没再让她一起跟着了。

宋知恩:我就是当世月老,不用谢!

也不知道他们两个感情进展得到底怎么样,不过相处多了总会熟悉起来的。

真正让宋知恩感到惊讶的是,徐爱红再也没来找过她的麻烦,别说找麻烦了,她现在甚至很少来学校,听说现在一心扑在事业上,无心学习了。

林蓁蓁和贺明理却毫不意外,但任凭宋知恩怎么旁敲侧击,他们也不肯吐露出半个字来,只说不知情。

明明就是心里有鬼,说不定还是一起合作搞的事,在这骗小孩儿呢!?

宋知恩的好奇心看来是得不到满足了,她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病弱白花人设立得有点努力过头了。

宋知恩为了开阔眼界,现在天天蹭贺行军的报纸看,本来贺行军只订了一份全年的全国日报,但见她看得起劲,又追加了一份省城日报和一份市里半月刊的百姓故事报。

宋知恩看得津津有味,即便没有其他目的,单纯用来消磨时间也是很有意思的,尤其是百姓故事报,怎么看都不会腻。

日报的风格就比较严肃了,内容也相对枯燥一些,但干货多,虽然对她没什么用。

看到印在报纸角落里的一则消息时,宋知恩灵光一闪,激动得想跳起来转圈圈。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建国二十周年节日将近,为迎接国庆,本报特开设国庆专栏,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全国日报开设了国庆专栏,省城日报和百姓故事报也在征收国庆相关的稿件。

这是她的好机会!

她可以打着投稿的幌子写一篇文章出来,倒不是为了上报纸,只是为了能让贺叔、英婶儿以及他们现在暂时代课的语文老师——李校长看一看。

李校长是妇女主任李红梅的哥哥,李红梅的丈夫在军区里也是有些地位的。

宋知恩想在文章里夹带一些私货,表达一下她想当小学老师的意愿,要是能让组织上头也知道就再好不过了。

要是不成,就当提前给英婶儿打个预防针,免得到时候她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过于突然。

好在她从开学开始就一直保持了一个勤奋好学的形象,向李校长请教文章也不会显得突兀。

说写就写。

宋知恩坐在书桌前构思了一会儿,提笔写道:

“小时候,母亲在病床上告诉我,假如有一天她真的离开了,也不要悲伤,因为我还有一个母亲——那就是祖国……”

接着她又诙谐搞笑地几笔带过了母亲过世后在大院生活的小日常,然后写道:

“前不久,我的父亲牺牲了,他也永远地离开了我,在我悲伤迷茫的时候,我又想起了母亲告诉我的那句话,是的,我并不是孤身一人……”

然后宋知恩写了国家组织如何如何照顾慰问她,为她未来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又写了贺叔、英婶儿怎样关爱她,邻里之间如何和睦,妇联也对她多有照顾,学校里的老师也像亲切的长者一样为她指点人生,这些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我也想像母亲那样,像老师那样,教书育人,为祖国母亲新生的孩子引领前进的方向……”

这就是宋知恩夹带的私货了。

她一定要在到了学校的第一时间把文章交给校长批阅修改,然后再拿回家给贺叔、英婶儿看看,再投到这三家报纸上。

不过,对于登报她也没抱什么太大希望,她又不是专业的,写得也很稚嫩,希望渺茫。

但是,事情的发展有些超出了宋知恩的预料。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