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风文学
推荐你的下一本好书

第3章

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

读名人回忆幼年经历的文章,很少有人不提起自己的母亲。而伴随着对母亲温暖的情感回忆的,一定有母亲亲切的教诲和影响一生的点点滴滴生活片断。母亲是人生最近也最重要的导师,母亲在亲子间起着重要的作用。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女士喜欢读书看报,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其中,有两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第一件事,是母亲对茅盾婚姻的态度。茅盾祖父很早就为茅盾订了亲,但是,待茅盾成年之后,这桩婚事使茅盾母亲大伤脑筋。一方面,母亲考虑到不识字的媳妇与儿子太不相称,担心给儿子带来苦恼;另一方面,如果退婚,又怕女方不肯。

1917年春节期间,母亲问茅盾:“你有女朋友吗?”

“没有。”茅盾腼腆地回答。

“真没有?”母亲又追问了一句。

儿子点点头。母亲原以为儿子早就有了心上人,如果是这样,她就出面与女方交涉。得知儿子没有女朋友,母亲便接着说:“我从前料想你出了校门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是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相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过半年,就受重视,今后大概一帆风顺,还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我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为难了。”

因为茅盾全神贯注在事业上,老婆识字不识字觉得无所谓。再说,他也不愿让母亲为难,况且娶过来后,或进学校,或由母亲教她识字,都是可以的。为此,第二年,母亲就为儿子办了婚事。

在这件事情上,充分体现了母亲时时处处为儿子考虑的心情,更体现了母亲尊重儿子思想的做法。当她在观察到未过门的儿媳与茅盾之间的差距,她并没有急于替儿子做决定,而是在问过茅盾后顺从了他的决定。这是母亲的处事的智慧,和对儿子关爱的体现。

第二件事,是在对茅盾弟弟泽民人生道路选择上的理解。1917年,泽民考取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母亲很高兴,特地从家乡赶来上海,并与茅盾一起将泽民送到南京。

在上海期间,她买了四大编的《西洋通史》和二卷本的《西史纪要》以及《东洋史要》、《清史讲义》各两套,并将这些历史书籍分给泽民一套,嘱咐说:“你将来要做工程师,但也不能不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说着,母亲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可是,后来的事情产生了变化。1920年,茅盾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茅盾介绍泽民加入了共产党。由于革命的需要,泽民想中止学业,专门研究政治,与张闻天等一同去日本。那时离毕业还不到半年,茅盾做了许多说服工作,希望他先完成学业,但无济于事。

母亲看儿子主意已定,就同意了泽民的选择,不仅如此,她还反过来做茅盾的工作:“老二认准了这条路,况且我想,他既然对河海工程没有兴趣了,勉强读下去,也没有意思,我已经允许他退学,还让他过几天便到日本去半工半读。”

母亲还担心儿子到日本半工半读分心,又说道:“你们父亲留遗嘱要你们学工程。可如今倒好,老二学工程四年,文凭快要到手,又不肯学了。这个世界变化实在是太大,你们父亲何曾料到。我如今这样干,你们父亲若死而有知,大概不会怪我的。”

听母亲这样说,兄弟二人都安慰她。母亲却道:“不用你们安慰,我想得开。你们走的路是对的。如果你们父亲不死,说不定他也是会同意走这条路的。”母亲做出这个决定是伟大的,她用自己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对于子女的支持和肯定。

现代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代沟,平时和孩子之间不能正确的了解造成了沟通的障碍。其实,要想互相了解并不难,只是多用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就好了。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其实,学着互相理解远比批评有效果得多。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讲给大家听,一家人共同分享快乐与痛苦。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学会了倾听和倾诉,父母也了解了儿女的想法,这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子点睛: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给予一个人的,首先是情感的呵护。母亲温暖的话语,理解的态度,是一种充满温情的爱意和情感上的支持和引导。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的道理他们都懂,与其给他重复这些道理,不如给他一种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当孩子做了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自己心里非常明白是对还是错,心里也清楚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他只不过希望跟父母沟通一下,父母在听完孩子诉说之后能表示出自己的关心就足够了。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