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新政推行風波起
許文與公主成婚之後,朝堂內外都沉浸在一片喜慶氛圍之中。然而,這短暫的祥和很快被新政推行的風波打破。為了富國強兵,許文在皇帝的支持下,擬定了一系列新政措施,旨在整頓吏治、改革稅收、發展農商,可這些舉措觸動了眾多權貴的利益,剛一提出便遭到強烈反對。
早朝之上,許文恭敬地呈上新政奏章,詳細闡述各項改革要點。他言辭懇切,條理清晰,滿心期待著朝臣們的認可。可話音剛落,戶部尚書王宏便率先發難。王宏眉頭緊皺,雙手背後,語氣中滿是不滿:“許大人,你這改革想法雖好,可太過激進。就說這稅收改革,要將田賦按土地肥瘦重新核算,那些偏遠貧瘠之地的農戶,本就生計艱難,驟然加稅,豈不是要逼他們造反?”
許文不慌不忙,微微欠身,耐心解釋:“王大人所言不無道理,但新政中的稅收調整,實則對貧困農戶多有照顧。貧瘠之地不但不會加稅,反而會適度減免,且朝廷會提供農具、種子等幫扶,助其發展生產。如此一來,既能保證國家稅收穩定,又能減輕貧苦百姓負擔,促進農業均衡發展。”
這時,吏部侍郎鄭通也站出來,冷笑著說:“許大人,你整頓吏治,要推行官員考核淘汰制,這豈不是斷了許多官員的前程?朝廷官員各個都有多年積累,豈能因一次考核就被輕易罷免?”
許文神色堅定,目光掃過眾人:“鄭大人,如今官場不乏尸位素餐之人,他們拿著朝廷俸祿,卻不為百姓辦事。推行考核制,正是為了激勵官員勤勉盡責,讓真正有能力、有擔當的人脫穎而出,為國家效力。這不僅關乎朝廷的清明,更關乎百姓的福祉。”
儘管許文據理力爭,但朝堂上反對之聲依舊此起彼伏。眼見場面即將失控,皇帝重重地咳嗽一聲,朝堂瞬間安靜下來。皇帝沉吟片刻,緩緩說道:“許愛卿的新政,朕認為方向是對的。但事關重大,不可操之過急,先在部分州縣試點推行,觀察效果後再做定奪。”
新政雖暫時得到皇帝的支持,但許文知道,前路佈滿荊棘。試點工作開始後,他選派了一批得力官員前往各地監督執行。然而,很快就傳來了壞消息。在試點州縣,當地官員陽奉陰違,暗中抵制新政實施。有的故意拖延,不配合清查土地;有的則歪曲政策,對百姓橫徵暴斂,導致民怨沸騰。
許文得知後,決定親自前往問題最嚴重的青州。他喬裝打扮成普通商人,帶著幾個親信,混入青州城。城中百姓面容愁苦,街頭巷尾都在抱怨新政。許文走進一家茶館,剛一坐下,就聽到旁邊一桌人在議論。
一個老者唉聲嘆氣:“這新政說是為咱百姓好,可這稅反而越交越多,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
一個年輕人氣憤地說:“就是,那些當官的根本不按新政來,說是清查土地,實則趁機敲詐勒索,誰家要是不給好處,就把地算成肥沃的,多收稅。”
許文心中大怒,他沒想到下面的官員竟然如此膽大妄為。回到住處後,他立刻召集當地官員,亮出身份。官員們嚇得紛紛跪地求饒。許文嚴厲斥責:“你們身為朝廷命官,本應造福百姓,卻公然違抗新政,魚肉鄉里。今日若不整治,國法何在?百姓何安?”
許文當即下令,將帶頭抵制新政、貪汙腐敗的官員革職查辦,並重新選派清廉公正的官員負責新政推行。他還親自深入鄉村,向百姓詳細講解新政內容,解答他們的疑惑,安撫民心。
在許文的努力下,青州的新政逐漸步入正軌,百姓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可就在他準備將成功經驗推廣到其他試點地區時,朝中的反對勢力又開始興風作浪。他們在皇帝面前進讒言,稱許文在青州獨斷專行,濫用職權,導致當地官場動盪不安。
皇帝聽聞後,心中不免有些疑慮,便派人前往青州調查。許文得知消息後,並沒有慌亂。他將青州新政推行以來的各項數據、百姓的感謝信以及懲處貪官的證據整理成冊,呈交給調查官員。
調查官員回到京城後,如實向皇帝稟報了青州的情況。皇帝這才明白,許文是一心為公,而那些反對者不過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惡意詆譭。皇帝對許文更加信任,下令繼續擴大新政試點範圍。
然而,反對勢力並未就此罷休。他們暗中勾結,策劃了一場更大的陰謀。他們煽動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在京城街頭鬧事,高呼新政害民,要求廢除新政。一時間,京城人心惶惶,朝堂之上也議論紛紛。
許文得知此事後,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及時平息這場風波,新政將再無推行的可能。他與公主商議後,決定先安撫百姓情緒,再揪出幕後黑手。
許文親自來到鬧事百姓聚集的地方,站在高處,大聲說道:“鄉親們,我是許文。我知道大家對新政有疑慮,這都是因為下面的官員執行不力,讓大家受苦了。但請相信,新政的初衷是為了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如今,已經有許多地方因為新政,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大家若有問題,都可以提出來,我一定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
百姓們見許文態度誠懇,情緒漸漸穩定下來。許文耐心地解答了百姓們的問題,並承諾會嚴懲那些在新政推行中犯錯的官員。隨後,他暗中派人調查,終於發現了這場陰謀的幕後主使——正是之前帶頭反對新政的戶部尚書王宏和吏部侍郎鄭通。
許文掌握證據後,上朝面聖,將王宏和鄭通的陰謀一一揭露。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將二人革職查辦。至此,新政推行的最大阻礙被清除,許文得以繼續穩步推進改革,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奠定基礎,而他在朝堂上的地位也愈發穩固,成為了皇帝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